一、社交电商的运营模式
目前市面上的社交电商,大概分为三大运营模式:拼团模式,分销模式,社群模式。
拼团模式:通过熟人之间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平图案,引发用户参与,有用户分享形成自传播,降低引流成本,典型的就是拼多多,后来的京东拼购;
分销模式:每个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分销客,通过传播,发展下级分销客,从而赚取佣金,这类电商如云集,爱库存,环球捕手;
社群模式:将共同属性的一类人聚合,销售满足这类人群的垂直品类,如美妆、母婴,这类电商代表有小红书,蘑菇街,还有短视频平台抖音、快手探索的电商方向也是这个模式。
在社交电商领域,传统电商买卖货模式,本质上没啥变化。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大的关注,无非在于流量比以前的玩法更容易获得。
这一块也得益于微信这个超级生态的完善。
如果没有一个集合了8亿用户之多的超级生态,玩所谓的社交裂变,无从谈起。2019年小程序风口崛起,社交电商想必会开始泛滥。
其他超级流量平台,比如:抖音、快手,探索电商模式变现,也会想到自身的社交传播属性。然而,这类流量平台玩社群电商,注定是没法跟微信生态处于一个量级。类似小红书这类靠KOL做的自流量平台,更是开始面临流量瓶颈,增长乏力。
但是,有一类社交电商,大家都眼红,就是:分销模式。
由于它的敏感性,大家都在很谨慎的尝试。
二、分销模式
分销模式,就是靠发展下线来传播。说的通俗点,就是玩传销那一套,但是控制在法律的红线内——分销层级不出三级,就认为没事。
云集、环球捕手起家就是靠这个。
这个体系要强绑定邀请码注册,消费者必须通过花钱升级成为分销客(可以发展下线的角色)。这个升级门槛,或许很实在——比如:是一笔代金券,会员可以真实等值的在商城里购买等额商品;或许也很空洞——比如:花299只是购买了一个成本价99的商品。
这个模式的合规性,在业界都是存疑的。消费者无法判断商品的真实成本多少。
成本1元的东西,通过分销的方式,可能以100元的方式售出。
为什么会有人傻到购买这个商品呢?
——因为他根本不看重这个商品的使用性,而是购买后才有资格也把1元的东西以100元卖出去。整个链条就这么一直玩下去,只要有人参与,就总认为自己会赚钱。
玩这个模式的早期电商平台,是被工商局狠狠的罚款了的。后来者就开始谨慎了很多,比如:成本价和出售价的差距设定的不会离谱。
但是,拉人头的本质其实不变,但在互联网电商圈,它称之为在拉新做用户数。
拉新用户,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多么正常和重要的指标。
电商巨头入局社交电商,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加入这种分销模式的阵营的。它只能选择合作伙伴去玩这一套。如果碰到了合规性清查,那就推给合作伙伴好了。
为什么它要选择玩分销呢?
——因为如今的流量越来越难获得了,成本也越来越高,不得不另辟蹊径。而且,这类分销模式,更容易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,不赶紧加入玩,恐怕都被别人抢夺走了。
三、分销让利
看似这么热热闹闹的流量收割模式,是不是这么痛快呢?
这是一个看起来美好的模式——脱离了传销本质的包装,分销的模式不容易转不起来。
分销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,靠什么来让利给他们的分销客们呢?
主要是两个部分:一是用户拉新直接给补贴,平台通过烧钱鼓励分销客们去不断拉人头;二是每个商品设定一定比例的佣金,佣金部分分配给不同层级的分销客们。
1. 平台烧钱
平台烧钱的玩法,其实跟传统类电商做品牌宣传、活动宣传的初衷一样——希望通过花钱来购买流量。
放在社交电商的分销模式里边,就是要设计一套商业模式,让分销客们自愿加入进来,可以自买赚钱和分享赚钱。
愿意加入的人,平台给你补钱——正如滴滴早期,通过不断的烧钱,让那些有车一族都加进来玩,早期进来玩的一拨人都能赚到平台补贴的钱。
但是,平台哪来的这些钱?
这就是有些平台要设定了升级门槛的原因了——成为会员需要购买299或399的升级礼包,这笔钱就是这些进来玩的人的动力。平台设计一套层级抽佣比例,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财富幻觉:只要拉到足够用户就可以躺着赚钱了。
至于这个模式能不能继续玩下去,完全取决于最顶层是否能持续的保证现金流不断裂了。
2. 佣金分配
通过佣金分配,让分销客分享赚钱。
传播的效率:一是取决于这款商品的分销价钱;二是取决于这款商品成本价。
倘若社交电商渠道越来越大,那么,消费者就可能会思考:这其中的差价去了哪里?
能支撑社交电商渠道做大的基本前提是:商品成本越来越低,分销价格比例越来越高。
比如:一款商品对外售价100元,设定了10%的佣金价,那么每卖出一笔,分销客们就可以赚10元;如果设定了30%的佣金价,那么,分享出去卖一笔可以赚30元了,分享的动机自然就大了;如果这件商品的成本只是20元,那么商家设定的佣金价其实可以更大,比如60%——分享一笔佣金可以达到60元。
如果成本价10元的商品,卖到100,有没有可能呢?
当然有可能了。